找到相关内容155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捱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75392793.html
  •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简体标点本校勘记

    一些仍难以确定的用字,则主要参考了《论语》等经典的用字。  例如:  “孝弟”的“弟”,按照《论语》用法仍用原字,未改为“悌”。   “億”,作“推断、揣测”之义时,原拟直接用“亿”(《论语·先进篇》“亿则屡中”),后因其字在现代汉语中(如《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所释)已无此用法,故据《论语·子罕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杨伯峻《论语词典》“意,同億,凭空猜想。”),及查《汉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73751718.html
  • 孔圣论君子

    二千五百年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重镇。四书则成为儒家思想的精髓。论语一书,虽为孔圣对弟子讨论的记录,但对于做人治事立身处世治国安民之道,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所以为历代后人重视。  目前世界上的国家,...谋求进步。否则,贫穷国家,更是永堕深渊,沈沦无救。因此,孔圣所提倡的为人之道,实在值得探讨,以供世界上明智人土采择,来挽救世界的危机。  儒家特别重视为人之道,论语一书因为对话纪录,其章次前后并不太重要...

    黄大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80266049.html
  • 从《理感论》看佛教发展的有关问题

    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孝弟也者,其为十二之本与!”(《论语·学而》)“夫   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叔齐不食周栗而饿死首阳等为例辩解,虽然泰伯、许由、伯夷、叔齐都有违于儒家所讲的孝道,然而孔子却认为“至德”(《论语·泰伯》、“古之贤人”、“求仁而得仁者”(《论语·述而》)。由此看来,一个人只要有大德,...

    崔永波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7312687165.html
  • 孔学精髓与现代文明

    humanitatis (人文学),包括文法、修辞学、历史学、诗艺、道德哲学等。19世纪,用人文主义一词来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学者以人为中心的新世界观,这里是从后一个意义上加以运用。   〔2〕《论语·雍也》。   〔3〕《论语·八佾》。   〔4〕〔30〕《论语·颜渊》。   〔5〕《论语·为政》。   〔6〕《论语·泰伯》。   〔7〕〔15〕〔16〕〔20〕《论语·学而》。   〔8〕《墨子·非...

    张立文

    |孔子|孔学|儒家|

    http://www.fjdh.cn/article/2008/05/13155024844.html
  • 文心与禅心——中日古典园林审美意境之比较

    的理性精神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起着主导作用,使中国文化在总体上体现为理性的文化。儒家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的积极入世精神,推崇“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的豁达心态,赞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论语?述而》)的乐观态度。因此,当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它体现的是一种“乐感文化”,并认为,“这种精神不只是儒家的教义,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

    刘婉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40241050.html
  •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

    争夺战乱,节制骄奢淫逸,是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前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知,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以一定的规矩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论语?八佾》)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论语?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51455484.html
  • 儒释道三教异同论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知,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以一定的规矩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调和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事处理恰到好处,这是礼乐制度的正面价值。试问,在二千五百至三千...,只是形式躯壳,虚伪的仪节, 这正是孔子要批评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84259625.html
  • 儒家诚信思想的源流及其现代价值

    显然在“思诚”二字,“思诚”正好对应于《中庸》的“诚之者”,是针对一般人的后天道德实践而言的。   再看“信”这一范畴,孔子在《论语》中直接提到“信”这一概念达35次之多,仅次于仁、礼等概念。孔子多次强调“主忠信”的基本原则,并谓:“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孔子还进一步断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为政》)孔子是想以此告诫人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若缺乏最基本的诚信,终将寸步难行。...

    赖功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35642459.html
  • 当佛陀遇到孔子:比较二人之教育观

    一点的学问;对中等以下智力的人,则不可以讲过于高深的内容。为此,孔子总是深入了解弟子们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善于掌握每人的特点,应用不同的教育。《论语》里记载着不少孔子对弟子的评语,如《先进》篇说:...、子夏等人的回答,也各不相同,此乃因人因事之异而易其说,而其根本旨趣未尝有变。 作为老师的典范,孔子“好学不厌,诲人不倦”,而又“循循然善诱人”。《论语·述而》提到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

    佚名

    |佛教观点|佛陀|孔子|因材施教|对机说法|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74770985.html